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公司環境照片

舊衣新裳 打造永續供應鏈

作者 :  李信宏(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研究成員)

 

2021年全球最受矚目的綠色新政即是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後,於4月22日召開的全球領袖氣候高峰會中,全球主要發展國家對淨零(Net Zero)溫室氣體排放取得共識與做出承諾。有鑑於此,國際知名服飾品牌亦紛紛響應。例如NIKE啟動零碳計畫(Move to Zero),以實踐零碳排放、零廢棄為目標,每項商品從最初的設計即兼顧性能和環保,致力使用最少材料、力求生產過程中減少浪費,訂下2030年讓全球供應鏈減少30%碳排放的目標。

 

此外,Adidas亦宣示2024年旗下成衣、鞋材中所使用的聚酯纖維都將改採回收再生纖維。

 

以往聚酯回收再生纖維原料主要來自於相同材質的廢棄寶特瓶(稱為外循環)。而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,未來紡織供應鏈對回收聚酯纖維的需求量將遠遠大於寶特瓶回收量。為擴大回收料的取得來源,經濟部技術處開始思考是否可能比照回收寶特瓶再製纖維的過程,開發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的相關技術。加上目前紡織廢棄物高達六成以焚燒處理,與淨零排放的趨勢背道而馳,若能將廢棄的紡織品,例如製作過程所產生的廢絲、庫存布,抑或是穿過的舊衣,經過一定的處理程序,再次啟動紡織品的旅程(稱為內循環),將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關鍵。

 

台灣紡織業從1990年代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纖維,迄今超過30年,回收經驗豐富,並已在國際上獨占鰲頭。從國際品牌的環保永續作為中,紡織品回收率提升只是降低環境衝擊的第一步,回收後的紡織品如何處理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。2010年代初台灣紡織業開始跨入舊衣回收再製成新衣的領域,卻發現困難遠超過想像,包括布料材質的多元、多道次的加工、五彩繽紛的顏色,以及過往強調的複合機能與高品質指標,現在反而成為回收再製的絆腳石。

 

例如,先前強調染色堅牢度,回用時瞬間變成脫色過程的障礙。由於紡織品型態多樣化,故紡織品回收再製的過程,無法比照寶特瓶的回收處理方式。舉例來說,若要回收一件外套,須先將拉鏈或是鈕扣移除、再依纖維材質與顏色分類等多道程序,才能進行脫色與重新紡絲的工程,相較寶特瓶只需要區分大小和材質,處理過程大相逕庭。

 

為解決這些難題,技術處以科技專案投入「聚酯再生纖維技術」及「易循環紡織品與評估驗證」等研究,委由紡織所解決紡織品製造過程中所產生之廢棄布去化的問題。例如「聚酯再生纖維技術」,先將廢棄布料溶解後、再清除顏色,接著在不破壞聚酯材料基本結構下、重新熔融造粒,可產出脫色率達95%以上的再生聚酯粒,並且有噸級以上的聚酯長絲產出,備受業界期待。

 

而「易循環紡織品與評估驗證」更進一步整合環境衝擊評估技術,將聚酯再生纖維,進一步製成具有導濕機能的運動服飾用布後,以生命周期評估( LCA)為基礎,盤查環境衝擊五項數據,包含溫室氣體排放、水質優養化、水資源耗損、化石燃料耗損與化學品使用等,所計算出之環境衝擊指數,一方面做為業者製程優化依據,另一方面亦做為建立驗證規範的基礎。

 

台灣紡織產業以外銷為導向,早已與國際運動及戶外品牌用布建立密不可分的研發策略夥伴關係。當前國際品牌積極投入循環經濟,提倡資源利用最大化,淨零排放的宣言驅動全球供應鏈的全力配合,台灣紡織業也積極投入。在國際品牌「環保優先、機能次之」的要求下,以工廠內廢絲或備存餘布進行廠內循環再生,乃消費前的再生資源,如何有效的循環再利用,是台灣在未來立足全球紡織業回收循環供應鏈的競爭力關鍵。